close
大家都知道我對某些人的幼兒教育超前派有點微退卻,矛盾的我又很熱愛學習那一面的冠軍~
那我到底用什麼方式幫助冠軍學習呢?
這一兩天最新的話題是弟子規/三字經/兒歌/唐詩等文人詩詞的背誦到底有沒有用?
媽媽A:我有個疑問,長輩一直跟我說背三字經、弟子規、唐詩三百首對孩子很好,不要讓他學兒歌那個沒用以後長大就不會唱了,
但我其實一直不懂三字經、弟子規、唐詩到底有什麼奧妙, #我從小就只有死背而已





跟孩子唱兒歌我還比較開心





所以重點就在這邊了,一直都沒人跟(我們這一輩)的孩子解釋這是什麼意思,因為過去的教育者只會複製,並不是 #有意識的教導,所以最後這些古人的經典變成沒用的東西。
孩子在學校受的是階段式教育,老師會不停的換,
他這輩子大概邏輯上不能換的,就是自己的生父生母。
因此僅有爸爸媽媽,有這個不斷延續他學習的機會。
在孩子違規你爆氣罵人的時候,有沒有拿出弟子規來講?或是去到外面旅遊,有沒有拿出唐詩裡面的寫景詩句來說,這個就是明月光、這個就是楓林?
弟子規我會傾向一天只解釋四句,也就是十二個字,用數學的八格本,每三個字寫一格,並畫上插畫。
解釋不宜多,插畫也不須繁複,三個字當中,五六歲孩子只要懂一到二個字就了不起。
比如~「弟子規」學生拿書在看,「聖人訓」把訓圈起來旁邊有對話框在訓話,首孝弟圈「孝」,孝順;次謹信圈「信」,誠實。
(如果不會解釋,弟子規現在有「小乾坤」,是一個影集,有的學校每周會選一天早上放一次~我覺得不錯~)
唱兒歌很棒,
對一個事物可以有延伸跟具體的探索,並且好記。
比如蜜蜂,勤做工、嗡嗡嗡,都是在描述蜜蜂的特性,
或是大象,你的鼻子怎麼這麼長,也是描述大象的特徵。
或是冠軍唱「happy bear」,
只要大人再延伸,說「happy duck/baby/daddy/冠軍」,
他就知道喔有個形容詞叫做「happy」,
他可以用來形容其他動物或是自己,
對於語境的理解、語言文法的建構、未來寫作,
都有很實際的幫助。
當然有一些比較恐怖,或是邏輯上會造成誤解的童謠,
我就不傾向唱給孩子聽。
(有媽媽立馬回:「兩隻老虎!!!!!!!!!!!!」XDDD)
但別人教冠軍唱我不會過多禁止,
頂多沒反應,
久了他就會淡忘,去唱我有反應的歌。
所以是否~~我們對弟子規/三字經/兒歌的淡忘,就是因為過去大人沒有做出任何的增強或是有意識的回應。
/
那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有 #意識地回應 呢?
你可能覺得自己就是沒懂得這麼多~
或是沒這個耐性。
但既然不懂,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更多,
越虛心越寬心,就可以更多收穫。
這些回應,應該是出現在生活的每一刻,
他說的每一句話、他唱的每一首歌、他玩的每一種玩具。
比如冠軍說Knock knock, trick or treat? (敲敲門,不給糖就搗蛋!)
Who are you? (你是誰?)
I'm a ghost. (我是一隻鬼)
我可能會就Who are you?/ghost,去解釋或模仿,
並到YT上面找這首歌給他聽,同一首歌的句型是一樣,後面除了鬼,還有牛仔/巫師/芭蕾舞者等,他就認識了更多的字。
這個學習是由冠軍主動發起的,
但是如果我只有說「好棒哦~~」幫他錄起來,那就沒有更多的思考。
最後,當冠軍在說話的時候,我會不斷地試圖去完整他的句子,去協助他更清楚的表達。
比如他已經會說「請幫忙」,那麼我會問他需要我幫忙什麼事?他可能會說「修」,那我會完整說出來並請他複述:「媽媽請幫我修車。」
他說魚,我就說,對耶是小丑魚~
巧虎這個月送的釣魚組,有海龜、魷魚、鯨魚、海豚、河豚、小丑魚,我也一一上YT查牠們游的短片(兩分鐘內)給冠軍看,這樣他對這些動物的理解就更加具體,甚至有時候爸媽自己也能充實自己。
(像我沒看,我也不知道魷魚是躺著游!以及海星小時候其實不完全是五隻手,跟人一樣是兩邊對稱的~~)
既然要用3C,就要用在時間點上,幫助到孩子的學習,而不是一味的懼怕。
但是不宜求多,一次只要一點點,
沒有壓力的吸收,才能既愉快又持久。
/











雖然看過了,但如果願意支持~
請幫我點一下連結~
全站熱搜